首页    文化交流    海南学术文化的双子星座——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对海南学术文化的贡献

海南学术文化的双子星座——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对海南学术文化的贡献

创建时间:2025-02-07

2025年1月31日,唐玲玲教授与世长辞。八个月之前,2024年5月20日,周伟民教授逝世,海南文史学术界的双星陨落。我们再也无法看到两位教授伉俪携手相依出入图书馆的动人情景,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周唐时代从此谢幕。白鹭双飞,碧波荡漾的东坡湖从此留下一段韵味隽永,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周伟民教授籍贯广东开平,唐玲玲教授出生在广东潮州。他俩自1953年同时录取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时在图书馆相识,从相恋到组建家庭,并且成为学术事业的搭档。从此以后,二位贤伉俪再也没有离开过图书馆,从华中师范大学到海南大学,他们在执教和科研工作中一直以图书馆为基地,终其一生。二位教授从来没有节假日,没有世俗的应酬,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读书、教书和写书。整理文献,田野调查,探索新知,传播学术,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

周伟民唐玲玲相伴、相知、相携70年,海南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

2004年6月,我到海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看到两位教授在图书馆30多平方米的“斗室”之中忙得转不过身来,且每天要步行多次上下五层楼,即刻请示学校正式建立“周唐工作室”,扩大工作室的空间,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抽调图书馆馆员配合他们的工作。周唐工作室最终定格在南馆三层的半层楼,不下500平米。二位教授的科研工作与图书馆的文献工作深度相融。数十年来,周、唐二位教授在图书馆完成了《海南通史》《海南现存碑碣匾铭图志》《南海天书》等一系列著作的写作与出版,唐玲玲教授完成了在海南大学建设一座博物馆的心愿。我们一起下乡开展田野调查,一起去国内外作学术交流,一起开展地方文献建设,一起踏上“重走史图博之路”的旅程。整整三十年,周唐二位教授以其独到的学术眼光、广泛的学术人脉资源、严谨的治学之风促进了海大图书馆的业务发展和学术建设。我们从此有了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海南历史与民族文化博物馆(文化人类学实验室)、8个特藏书库、湖畔讲坛和陈序经纪念讲座。海南大学图书馆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地方大学图书馆进入国际图联(IFLA)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委和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一时之盛,荣登殿堂,成为海南地方重要学术文化中心之一。由此惠及社会,激励学人。两位教授是海南学界的双子星座,更是海南文化的丰碑。

2005年以前的周唐教授工作室

2005年之后的周唐教授工作室

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的一生,视学术为生命,以育人为使命,以海南为归宿,以奉献为根本。总结周唐二位教授对海南学术文化的贡献,集中在四个方面:

贡献之一:继民国时期王国宪先生(1853-1938年)之后,对海南地方文献的全面梳理和再创造,赓续海南地方文脉

自上个世纪20-30年代,海南书局陆续出版了由王国宪先生收藏、总撰、编辑和整理的难以计数的海南系列书目近300卷,工程量的浩大让人难以置信,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部信史。时隔80年,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团队以极其深厚的学养功夫,行“立心、立德、立言”的使命,以超强的能力、魄力和精力,团结一批海南学人、出版家,在洪寿祥、郑行顺、袁大川等学者领导的支持下完成了《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文集丛刊》(两套丛书共计96卷103册,囊括海南地方文献的精华,成为海南地方学人最重要的参考和引用文献)的搜集、整理、点校、出版。此后,二位又用20余年,完成了有关南海诸岛、海南家谱与人口等多种资料长编、《海南现存碑碣匾铭额图志》、指导青年学者陈虹完成海南家谱搜集整理和研究、指导青年学者邓玲博士做海南金石研究、南海更路簿研究等。后又完成了合著出版6卷本的《海南通史》,这些工作填补了海南在地方文献方面的空白,赓续了海南文脉。

贡献之二:构建海南地方特色学科——“海南学”

上世纪80-90年代,周、唐二位教授首倡“海南学”研究。1992年3月,他在海南大学组织召开了首届“海南学”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出版《海南学论丛》一书。此后,他毕其一生以创建国内学界认可的“海南学”学科作为学术目标——他们的主要工作都是立足于对海南地方特色学科体系的构建。周唐二位教授的工作是时隔百年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再创造,从多方面填补了海南在地方文献方面的空白,完成了地方通史体系的构建,这样为海南学学科建设提供了系统完整的文献资料和学术成果。两位教授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海南在中国特色地域学科的建设上赢得一席之地。

尽管到目前为止,“海南学”尚未能如徽学、藏学、敦煌学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周、唐二位教授奠定的学术基础,形成的基本框架,积累的学术成果,正在向建立独立学科—“海南学”的目标日益靠近。

贡献之三:是历史文化研究方法的坚守:走遍海南,只为追求真知和留下信史

周唐二位教授的田野调查工作足以让同辈同学者惊叹,后辈学者敬仰。无论是关于黎、苗、回等少数民族的研究,还是南海更路簿的,研究,二位教授从上世纪80年开始,为黎、苗、回少数民族的实证研究,走遍了被称为海南“墨脱”(西藏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地方)的四个黎苗定居山村——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通过细密的田野考察,二位教授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实物(这些实物正是海大博物馆展品的主要来源)。参与了《黎族藏书》的编撰、完成了黎族文身、黎陶工艺、树皮布制作工艺、海南黎苗回等少数民族来源与迁徙等研究课题。这些成果为海南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搜寻更路簿原本,走访民间更路簿传人。无数次,到文昌清澜、铺前,下潭门草塘、社昌,走访的渔民、船工不下百人。《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终于在2015年问世,105万字的巨著为南海更路簿学科领域打下坚实的桩基,也为我国的南海维权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文献基础。

为了抢救海南现存金 石文献资料,周唐二位教授在周文彰、周济夫、林冠群等学者的支持下,用时近十年,搜集、整理和编译出版《海南现存碑碣匾铭额图志》共四卷,为海南1486件珍贵的碑碣遗存制作拓片,建立档案,编译出版。我和图书馆同事邓玲女士陪同二位老人走遍海南的山川野外,村落祠庙,一一寻访。可以说,海南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海南数万个自然村落,无处不留下二位教授考察寻访的足迹。为了海南的文化和文献,踏破铁鞋终无悔!

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配合周伟民唐玲玲教授重走史图博之路

贡献之四:建立起海南与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之间的桥梁

由于周唐二位教授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学术影响力,海南大学图书馆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工作室和海南大学博物馆(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一度成为海南对外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数十年来,周唐工作室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重要党政领导和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海外侨领、琼台两地的青年学生到访海南大学时的必到之地。周唐二位教授让每一位到访者或得以解惑,或在自己的书架上又添新书,总是让他们满载而归。

周唐二位教授因开展三亚伊斯兰和回族研究与马来西亚侨界及学界结下深厚情谊和绵长学缘。上个世纪80-90年代,二位教授多次走访三亚羊栏镇(现凤凰镇)回辉、回新二村,研究三亚回人的来源和繁衍过程,研究得知其中一支远播马来亚,并且成为当地的望族。后经马来著名侨领林秋雅女士推动,出版《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书的英文版、马来文版,从而在中马两国学术界掀起学术交流的热潮,也进一步热络了海南与马来侨界的关系。

 周唐二位教授重视与海外学者的交流,他们所倡导的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研究和“重走史图博之路”,把海南的黎族研究和地方史志研究回溯到90年前的德国学者史图博的工作,从面打开了海南与德国学术文化界以及上海同济大学的交流合作。

由于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的风范与成果,海南的历史文化研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伯明翰大学、犹他州立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著名科研学术机构、高等学府的重视,建立起经常性的交流合作关系。二位教授无疑是海南学术界走向世界的桥梁和引路人。

周唐二位教授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贡献,来源于他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学者的卓越识见。周教授最看重的功名是全国模范共产党员,最看重的功业是一系列填补海南历史文化空白的学术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足以改变人们关于海南是“文化沙漠”的误解。

上个世纪80年代,海南再次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其时的海南岛,满目荒凉,百业待兴。正值壮年的周唐二人从武汉联袂南下,参与到海南的建设大军。他们来到海南之后,顾不上安顿家小即投入到初创不久的海南大学建设。他们从武汉及全国各地广罗人才,让文学院成为海南大学文科的重要支撑。 除了学院建设和教学工作,更让他们时刻萦系于怀,放心不下的是海南学术文化的贫乏和人们关于海南是“文化沙漠”的偏见。他们立志以自己柔弱的仔肩担负起复兴海南学术文化的重任。十年前,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已故校长章开沅先生走访海南大学图书馆周唐工作室,他见到二位教授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当年你们要求南下时,我曾深为惋惜并试图挽留。今天,当我看到你们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你们二人对于海南的学术文化发展竟是如此的重要,我终于明白,当初的决定是何等的正确!

有挽词曰:

访黎苗  释天书  北窗孤灯三万夜

考金石  辨宗谱  南天双星六十年

周唐二位教授取得重大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他们自己的努力,也利益于海南省各级领导和整个社会提供了的良好环境。历任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海南大学领导一直支持改善二位教授的工作条件,支持图书馆建立周唐工作室、博物馆、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帮助解决科研经费,关心二位教授的工作与生活。这一切,对于二位教授和海南学术发展,善莫大焉!

詹长智与周唐二位教授的工作交往,他们在海南大学图书馆朝夕相处12年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周唐时代已经落幕,但是二位教授开创的基业一定会百年长青。希望在海南大学图书馆继续保留“周唐工作室”或者改组为以二位教授命名的学术机构。建立周唐二位教授的纪念讲座,出版纪念文集,以此促进海南大学历史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海南的历史文化学术建设。

2025年2月7日记于越堑斋

 

 
 

作者简介

詹长智,原海南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海口市社科联主席。现任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会长,海南省社区养老与健康服务协会会长,海南省物联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海南四史研究院院长,海口经济学院中德学院名誉院长。